后宫风云寒妃传_明代后宫风云:十三陵里的“地下斗争”
来源:战史风云 发布时间:2019-03-15 点击:
明十三陵陵区,埋葬着形形色色的男人和女人。有人死的轰轰烈烈,有人去的不明不白。一黄土,将一切画上句号。只是即便是画句号,也画得身不由己。
明十三陵
撰文/侯晓晨
2013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晚,地处北郊的天寿山陵区更是如此。即使到了4月上旬,仍感受不到太多的春意。尤其当我置身于荒废已久的皇家陵园时,喧嚣褪尽,眼前只剩下颓垣断壁,萋萋荒草。那一刻,历史的厚重与苍凉,伴着不时袭来的北风,直教人寒意渐生。
宝顶下掩埋着的,是明代十三位君主及其皇后的枯骨。除定陵地宫对外开放,其他陵区皆未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。地下的一切不得而知。史书上说,十三陵中的每一座陵,都是帝后合葬的形式。在中国古代,位居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,生前先后拥有几个皇后,死后也葬在一地,似乎是很正常的事。然而,当我重新梳理史料,直视大明王朝时,才发现这里的一切远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。
接下来我要讲述的故事,多源于《明史·后妃传》,绝非虚构。
图为永陵祾恩殿遗址上的石雕。一龙一凤,琴瑟和鸣,这或许是无数女人终其一生追逐的目标,但“唯一”的位置在帝王之家注定是不存在的。距石雕不远处的地宫里,正埋葬着明嘉靖皇帝和他的三个皇后。
英宗的抉择
未开放陵区中目前仍在修缮的裕陵,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魂归之所。此刻,这里脚架林立,工人进进出出,比之气势恢宏的长陵,似乎少了几分霸气。
关于英宗驾崩前后的事,《明史》所记甚详。我们不妨跟着史料,把目光拉回到天顺八年,也就是公元1464年的正月,那时的北京紫禁城,正被一种肃杀的气氛所笼罩。
朱祁镇卧在病榻上,奄奄一息。感受过“土木堡之变”中沦为俘虏的屈辱,品尝过“夺门之变”后顺利复位的风光——这个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男人,现在正平静地走向生命的终点。
后宫之中,几位年轻的妃嫔,脸色惨白。看来,她们已经知道了皇帝的病情,也猜到了即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厄运……
明太祖朱元璋死后,曾为他侍寝的四十余名妃嫔全部殉葬于南京孝陵。明成祖朱棣驾崩,则有妃嫔三十多人(一说十六人)殉葬于昌平天寿山脚下的长陵。此后,仁宗的献陵、宣宗的景陵分别有五名、十名妃嫔殉葬。
按照这个惯例,英宗的不少妃嫔,特别是没有生育过孩子的,注定难逃一死。
这让人不禁想起了发生在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的那场悲剧。七月,明成祖驾崩。八月,仁宗继位。年底,成祖的棺椁葬入长陵之前,仁宗向即将殉葬的三十多位嫔妃道别。来自朝鲜的丽妃,眼含热泪,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向仁宗请求说,乳母年事已高,自己死后,请允许她回到祖国。仁宗应允。
那天傍晚,仁宗听见了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声……
丽妃和其他三十多位妃嫔,在宦官的导引下,来到了一间小偏殿。一排小木凳,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地面;屋子的横梁上,悬着一条条粗粗的绳圈,与小凳一一相对。突然,哭声停住了,在那死一般的寂静中,妃嫔们依次站上小凳,宦官则将绳圈一一套到她们细长的脖颈上。
一个老妇人,歪在门口,早已哭成了泪人。她,便是丽妃的乳母。
突然,丽妃用尽全身的力气,向乳母喊道:“娘,吾去!娘,吾去!……”话没说完,“哐”的一声,她脚下的小木凳已被宦官撤去。
转瞬之间,三十多条年轻而鲜活的生命,就这样被残忍地终止了。
这段秘史,后因丽妃的乳母回到朝鲜,而被朝鲜史官载入了《李朝实录》。难道,现在悲剧又要再一次上演?
没人知道,这个垂危的天子在病榻上想起了什么,但可以肯定的是,病魔虽然摧挎了他的身体,却没有吞噬他的理智。英宗召唤皇太子以及太监牛玉等人近前,用颤抖的声音,做出了临终的抉择:“殉葬非古礼,仁者所不忍。众妃不要殉葬!”于是,妃嫔们逃过一劫。而英宗,也孤零零地葬入裕陵。
英宗终结了明代血腥的“妃嫔殉葬”,然而,他却万万没有想到,这只是新麻烦的开始:裕陵合葬皇后的人选,竟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,让他在死后也不得安宁。更有甚者,这一争端,开启了日后更为残酷的宫廷斗争。
1234下一页>>推荐访问:明代十三陵
推荐文章
- 张作霖轶闻趣事_揭秘:张作霖上亿财产 其死后这些钱都到哪里去了?
- 空投箱_71年空投原子弹试验惊险一幕:战斗机带弹着陆
- 朝鲜战争纪录片_朝鲜战争 毛泽东为何决定“边谈边打”
- 【清朝为何灭亡】解密:清朝为何把罪犯流放到皇族的老家盛京?
- 亚历山大王官网_如果亚历山大发动第二次东征遇到秦始皇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?
- [解密 电视剧]解密:西域古国西夜国有着什么样悠久的历史?
- 就因为没时间 才什么都能办到_就因为公主吐槽了婆婆一句不好皇帝竟然杀了她婆婆?
- 钓鱼台国宾酒53度价格_万里赴钓鱼台国宾馆出席宴会为何被哨兵拦下?
- [开国将军名单]哪位开国将军长得太像周恩来 邓颖超认错照片
- 悠唐|由唐到宋,中国人性格的转变